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网络转载一篇文章《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片面强调供给侧的政策是幼稚》。一如以往,斯蒂格利茨还是强调刺激总需求,推销凯恩斯主义。本文将说明为何这位诺奖得主的观点是错误的。

斯蒂格利茨在文中提出“低成本钢铁行业(价格长期低于长期平均成本,但高于边际成本)看上去是产能过剩,可能对其他行业来说是一个明显优势。”的确,钢铁价格下跌对于以钢铁作为原料的行业是个好消息,表明上看是钢铁行业的损失对应着其他行业成本降低,总体上没有什么损失,只是财富的重新分配。但是表面现象的背后是资源错配和低效利用,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之所以会亏损,是因为钢铁行业所占用的生产要素在其他领域有更高效利用方式(所以生产的价格才居高不下)。如果没有大量的过剩产能,其他行业会以更低价格雇佣生产要素和购买原材料,它们是产能过剩长期存在的受害者。作为诺奖得主,分析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对关联影响视而不见。

斯蒂格利茨在文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如果就业充分,就在供给侧采取措施;如果需求不足,提高供给效率只会导致更多的资源利用不足。” “今天,全球总需求缺乏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刺激消费。”由于需求不足一定是相对供给而言的,那么只要有大量的产能闲置,我们都可以说是总需求不足(消费不足)。按照斯蒂格利茨的逻辑,此时政府就应该刺激总需求,让所有产能都得到高效利用,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如果政府听信这样的建议刺激总需求,那么实质就是保护错误投资免受市场清算,会导致资源错配的固化,使得资源低效利用长期持续下去。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国家突然发现汽车生产线建得太多。由于生产的汽车太多了,此时汽车价格只有降到很低(比如1美元)才能完全销售出去,而汽车生产成本要1万美元。按照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国家应该鼓励人们加大购买力度(比如每辆车政府补贴9999美元),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鼓励的结果是汽车越生产越多,这个国家大部分资源都用来生产汽车。整个国家都在用1万美元的成本生产消费者只愿意花1美元购买的产品,也许从GDP核算角度看这个国家经济总量很大,但是人民生活能够改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更需要的是食物。但是政府说不能生产食物,因为这样的话会导致汽车生产线闲置。这个例子看起来是荒谬的,但是与通过刺激总需求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原理是一样的。在政府强力干预下实现的资源充分利用未必是件好事,计划经济就是极好的例证。

总需求刺激不可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能形成新的过剩产能。不要忘记,当前中国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很大一部分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大规模刺激的结果。

斯蒂格利茨用“尽管资源被以次优的方式使用,但总比不使用它们更有效”的论点,为总需求刺激辩护也是不成立的。如果一个企业出售产品的收益不足以抵补其可变成本,那么这个企业机器设备停止生产会更好。如果经济中存在大量的错误投资,那么出现暂时性的失业就不可避免,要素资源从错误投资领域向其他领域转移不可能实现“无缝衔接”。以存在失业为借口进行政策刺激,只能导致对错误投资清算的中断,延迟问题的解决。

此外,这位经济学大师逻辑也有些混乱的。在前文中指出:“低成本钢铁行业(价格长期低于长期平均成本,但高于边际成本)看上去是产能过剩,可能对其他行业来说是一个明显优势。”后文又提出:“产能过剩造成价格下行压力,对那些杠杆率正增加的负债累累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不知道斯蒂格利茨想说什么,他认为产能过剩是问题,或者认为产能过剩根本就不是问题?

斯蒂格利茨这篇文章中唯一有意义的观点是隐含提出不能由政府主导淘汰过剩产能。正如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光纤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造成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但直接毁掉过剩的光纤是不明智的。一个“选择”(option)应始终在其潜在未来使用价值和目前最低维护成本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后做出。”

倡导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总需求刺激反思,不能被斯蒂格利茨言论所迷惑。

话题:



0

推荐

付晓东

付晓东

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关注经济问题。fuxiaodong78@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