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年初以来钢铁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6月钢材产量还创历史新高,当月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今年2月份国务院才出台关于钢铁业、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再逐级分解落实,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即使政策起效,短期内应该是产量和价格下行。可是为何会产量创新高、价格大幅上涨?

原因就在我们采取的是中国式去产能,即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去产能,一方面又刺激需求以稳增长。也就是说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这次是刹车还没有踩下去的时候,先踩下了油门。

具体地说,政府通过刺激房地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把对钢铁和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需求刺激起来了,这才导致钢铁、煤炭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及钢铁产量的上升。这本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无需强调。但这正是中国屡次去过剩产能都无法成功的关键。其思想根源是既想调结构(去过剩产能),又想稳增长。没有看到两者是不能兼顾的,稳增长的实质就是保护错误投资和过剩产能。政府口中喊着要用市场化手段去产能,但是从制定去过剩产能目标、部署去过剩产能专项检查,以及对刺激房地产和加大基础设施就可以看出,这次不是市场化方式去过剩产能,完全是与以往一样的套路。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严禁新增产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仅是满足数量上需求,而且选择出更加高效的供给者(更低价格、更好品质、更加多样化产品)。如果一家新的进入企业能够提供比其他企业更好地产品或以更低价格提供同样的产品,没有理由禁止其进入这些行业。2004年“铁本事件”是中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抑制产能过剩的重要案例。周其仁教授探访铁本创始人戴国芳时,询问为何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还要进入。戴国芳回答:行业内占相当市场份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高于自己,即使总量过剩,首先淘汰也应该是竞争对手。“铁本事件”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刺激后进入者大举投资的诱因,恰恰是行业内现存大量低生产率企业。而低效率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正是政府通过类似“铁本事件”对微观主体行为干预的结果。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做出选择。因为政府既无法准确知道有多少过剩产能需要退出,也不知道哪家企业或者哪些产能需要退出。

中国式去过剩产能会带来两方面严重后果

一方面实质上是在保护过剩产能,而且可能制造更多的过剩产能。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向,由紧缩转向极度宽松,2009年新增信贷接近10万亿,又推出4万亿的政府投资,不仅刺激房价快速上涨,而且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的后果是国进民退,低效率企业把高效率企业挤出市场。政府用行政手段去产能过程中肯定偏向国企,在去产能过程中国有企业相对民企处于更加有利位置。此外,银行放贷也是厚此薄彼的,愿意给国有企业贷款。这样低效率国企就把高效率的民企挤出市场。

其实,政府去过剩产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政府要做的是不去保护过剩产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就不会大规模产生过剩产能和错误投资。政府很多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政策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南辕北辙的。

 

 

话题:



0

推荐

付晓东

付晓东

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关注经济问题。fuxiaodong78@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