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付晓东

核心提示:对改革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是极其危险的,改革无法消除政策刺激带来的经济周期。

很多学者认为,“微刺激”是在为改革争取时间,因为中国改革红利尚未充分释放,需要刺激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微刺激提供短期动力,改革提供长期动力,长短结合,实现无缝转换衔接。这既是为刺激政策寻找理由和借口,更是对改革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改革与刺激表面上看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是不相容的。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破除各种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和羁绊,比如要打破垄断,消除市场进入壁垒,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刺激的目的是保护错误投资免受市场清算,是在市场自身有向下调整压力的时候,阻碍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以实现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比如:当前房地产市场有向下调整压力,政府偏偏不允许房价下跌,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快发放房贷,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就市政策。大城市的真实房价持续上涨的幅度都超过10倍了,而刚刚下跌不到10%不到政府就出手就市,这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吗?政府加大铁路、港口、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实际上就是为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提供市场,保护这些行业免受市场清算,这也是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个(改革)是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个(刺激)是要抑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本质上两者是对立的。

改革不需要“微刺激”争取时间,在经济萧条期往往更有利于看清问题、形成共识,加大改革推进的决心和力度。而“微刺激”实质上是在掩盖问题、粉饰太平,让经济开起来一切都很好,是在推迟问题的解决。而且政策刺激的结果可能与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进而增加未来改革的难度。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规模刺激导致国进民退,实际上就是国企改革走回头路。刺激政策还制造了大量依靠刺激政策生存的利益集团,也会 阻碍改革推进。

坚持市场化改革对中国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但改革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改革不能破除货币和信用扩张带来的虚假繁荣必然走向萧条的这个经济规律。改革无法化解前期政策刺激留下的错误投资,改革无法消除房地产泡沫、无法化解产能过剩、无法解除债务风险等等。即使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货币和信用过度扩张以后也会发生经济危机。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例子。

对改革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是极其危险的,它可能导致我们毫无顾忌地出台刺激政策,结局是中国经济的大萧条。

话题:



0

推荐

付晓东

付晓东

78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关注经济问题。fuxiaodong78@126.com。

文章